【新聞】外圈跑者 怎樣「切內圈」最好?

發表於 2017/03/31 5,430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外圈跑者在跑第二圈時,該採取怎樣的「切內圈」策略呢?(圖片來源:123RF)


上回我們分析內外圈跑道的差距,知道賽跑時,每圈的起點都要往前挪動「跑道寬度 × 6 .28」的距離,各跑道的賽跑距離才相等。不過,像大隊接力或 800 公尺這種得跑好幾圈的比賽,到第二圈時,外圈跑者勢必要往內圈切,不然就會被隊友跟教練罵死


「有這麼喜歡多跑嗎!?」


問題來了。請問外圈跑者在跑第二圈時,該採取怎樣的「切內圈」策略呢?


位在第N條跑道的跑者跟內圈的距離是(N-1)X 跑道寬度。假如是第 4 條跑道的跑者,以上週的數據跑道寬度 1.2 公尺來說,這段距離是 3.6 公尺。如果跑者採取一進入第二圈就立刻轉 90 度直奔內圈,他得多跑上 3.6 公尺。聽起來有點笨,一般人決計不會這樣跑。可是,一定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到最佳的切內圈策略。這個策略跟直角三角形有關。


假設賽跑起點是直線跑道的起點,最佳的切內圈策略就是瞄準內圈在直線跑道盡頭的點前進,讓該點、直線跑道的內圈、以及自己此刻的位置三點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。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底是 37.2 公尺,高是 3.6 公尺,斜邊是等等跑步的軌跡。


利用畢氏定理可以求出軌跡長度為(37.2 的平方)+(3.6 的平方),再開根號約是 37.37 公尺。換句話說,只要跑 37.37 公尺,不僅能跑完直線跑道,還能從外圈切到最內圈。比起沿著方才直角三角形底邊奔跑的內圈跑者來說,只僅僅多 37.37-37.2 =0.17,才多跑 17 公分!遠勝過「進入第二圈後轉 90 度直接往內圈衝刺」這個跑法。


外圈跑者的策略 -以一個國小200公尺跑道為例(圖片來源:數感實驗室-賴以威)


差距是多少呢?以大隊接力為例,假如平均速度是 100 公尺 15 秒,則多跑 17 公分約是 0.03 秒的差距,幾乎可以忽略。但轉 90 度,依序沿著高跟底邊奔跑的跑法,多跑 3.2 公尺約是 0.48 秒的差距,這還沒算上距離增加,跑速會往下降的問題。


如果是更外線的跑道,或更大圈的賽道,差距會再增加,我們當然不可能採取「轉九十度」的奔跑策略,但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要在直線的最後一刻才能切入內圈,特別是當教練對你耳提面命「要盡快切入內圈」的時候。對賽跑來說,一毫秒的差距可能都是勝負的關鍵。想在賽場上獲勝,不僅需要認真的訓練,數學思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




資料來源:udn聯合新聞網

*跑步新聞 盡在運動筆記*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